集中采购背景下国有企业采购任务分配现状及问题
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采购任务分配流程基本都始于采购需求,在需求单位想要采购某类产品时进行采购立项,即建立采购项目。需求单位完成采购立项后生成采购项目,经审批后流转至采购部门,采购部门经理在接到采购项目后,结合需求类型、需求规模及对采购项目经理工作能力的了解,手动将项目分配至对应的项目经理处,最终由被选定的项目经理完成该项目的全部采购商务工作。基于部门经理对每一位采购项目经理的性格、能力、专业素质等具有深入的了解的前提,该流程基本可以达到整体快捷、高效。但通过对部分国有企业集中采购管理现状的观察发现,在实际采购管理中仍然存在着采购任务分配不均、采购人力资源应用不充分、人均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。
观察中发现在采购集中化改革后的采购部门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,即能力强的采购项目经理承接了多个采购项目,需要经常加班,而能力较差的采购项目经理则承担着较少的工作,时常处于空闲状态。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采购部门人力成本虽然在不断增加,但整体采购效率并无显著提高。同时,工作量的差异也必然导致绩效考核水平的差异。能力强的项目经理为了保持自己较高的绩效水平,仍会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。而能力较差的项目经理,则因缺少锻炼机会,能力无法提升,同时消极的绩效反馈,会进一步降低其工作热情和效率,这也导致对其任务分配的优先级再次下降。这直接会导致能力较差的项目经理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,逐渐沦为“阶层固化”下的低能力者,进一步形成“强者恒强,弱者越弱”的状态。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末尾淘汰制,这些“阶层固化”下的低能力者会逐渐沦为企业中的“闲人”。一旦这种“闲人”出现,不仅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,也是对一个团队工作氛围的致命打击,会潜移默化地降低团队整体工作热情,影响团队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,最终对企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。
通过分析发现,在采购管理领域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。一是在国有企业中采购部门作为高风险岗位,部门经理的轮岗和更换是较为频繁的,不是每一位领导都能对全部采购项目经理的能力有较全面的了解,很难做到项目难度与人员能力有效匹配。二是领导在分配任务时一般会存在“趋利避害”的本能,为了避免能力差的项目经理犯错,会尽可能地将采购项目分配至能力较强的项目经理处。三是未形成良性竞争机制,采购项目经理缺乏主动提升素质的动力和能力,能力较差的项目经理一旦在部门经理处形成固有印象,则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走出恶性循环。
因此,在国有企业采购集中化管理中,优化采购任务分配机制势在必行。在制定优化方案前,针对问题原因可以确定以下三个目标。一是加强采购任务分配的科学性,让采购项目的难度和采购项目经理的能力相匹配;二是提升采购任务分配的均衡性,确保每个项目经理在其能力范围内均能获取到采购项目;三是激发项目经理的主观能动性,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在采购任务分配时获得正向反馈。